書名:成為真的人
作者:甘耀明
出版社:寶瓶文化
感謝寶瓶文化給予試讀《成為真正的人》的機會。
本書是以1945年發生的「三叉山山難」為背景寫作而成的歷史小說,故事中的年代從日治時期跨越到日本戰敗,主角為布農族的原住民少年哈魯牧特。
故事從哈魯牧特參加二戰後久違的棒球比賽揭開序幕,輸了比賽的他只能帶著重要朋友的骨灰回到故鄉,隨著故事的進展,我們才知道那位朋友名叫海奴南,他們倆情同兄弟,還一起考上花蓮港中學,離鄉背井讀書打棒球。然而戰爭的殘酷卻帶走了海奴南的性命,使得哈魯牧特悲傷不已。當他回到故鄉時,剛好收到了美軍運輸機墜落的消息,原本他不願幫忙搜救,後來又回心轉意,加入了由不同族群形成的搜救隊,成為其中一員。
書中時不時穿插著日文與布農族語,警察權威一覽無遺,還有各種人物風情描述,使得日治時期的年代感十分強烈。
如同簡介所述,本書柔情繾綣又波瀾狀闊,這兩個看似互相牴觸的情感,卻在這本書裡交織融合,閱讀時所有情感都滲入了心底,哈魯牧特對於海奴南的戀慕之心是柔情繾綣,步行於山林摸索搜救則波瀾狀闊,兩者都是這本書缺一不可的元素。
海奴南的故事大多集中在第二章,但我認為他幾乎貫穿了整本書,處處可見哈魯牧特對海奴南的愛慕與思戀,或許連哈魯牧特自己都不確定對這位宛如兄長的人物抱持著什麼情感,是比友情、親情都還要多一些,又參雜著少年的衝動,他可能只意識到自己目不轉睛地盯著海奴南,當海奴南對著女孩子笑的時候胸口總感到不快,他無法看透自己的心情,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有這種感受,哈魯牧特在海奴南請他幫忙送情書時動了手腳,還使計讓自己從送情書的苦差事解脫。
那是個民風尚未開放、仍舊把同性戀視為疾病的年代,我想哈魯牧特或許也不知道在這世間上,男性是有可能愛上另一位男性的,所以他只敢把這樣的心情悄悄地放在心裡,緩緩滋養著,只有在悸動的時候,才會感受到胸口的騷動。
一直到近乎中後段的部份才知道海奴南在一次美軍的轟炸中被波及進而死亡,對哈魯牧特來說無疑是一大打擊,假使哈魯牧特對海奴南沒有抱持著愛慕之心,海奴南對他來說也是兄長般的存在,還是在市區求學唯一的依靠,更令人難過的是他必須親自把海奴南的死訊以及骨灰帶回部落。
在參與搜救的時候,哈魯牧特獨自搜索時發現了一位倖存的美國人,然而,他將這個資訊隱而不報,拖了幾天才告訴所有人。
刺耳的空襲警報、美軍戰機隆隆的聲響以及燒夷彈落下形成的地獄之火,我想在哈魯牧特的腦中是一段難以抹滅的記憶,他眼睜睜地看著海奴南被炸彈波及,戰爭的殘酷來得突如其然,帶走了至親的性命。哈魯牧特失去海奴南的憤怒、悲傷情緒無處發洩,是美國人投下炸彈才使得海奴南身亡,但身為搜救隊一員的使命就是埋葬罹難者、救出倖存者,理性與感性的拉扯,哈魯牧特應該也是掙扎了許久,最後還是將真相說出口。
遺憾的是,最後並沒有成功救出倖存的美國人,而除了哈魯牧特以外,前往美國人所在地的搜救人員全數罹難。看著眾人與山林、風雨搏鬥不免對高山感到敬畏,我從以前就知道不可小覷山林,在山間行動裝備務必齊全,然而他們在颱風來臨時仍舊不放棄搜救,饒是再有經驗的人,都很難在惡劣的氣候下存活吧。
看了這本書不免想到,我一直覺得台灣人對於日本的好感十分奇妙,明明跟韓國一樣曾經都是殖民地,以大環境來看卻不如韓國仇日,然而閱讀《成為真正的人》才確實感受到日本人對於原住民的「開化教育」是如此過份橫行,除了被記載在教科書上的霧社事件,我們漢人鮮少知道原住民當初是怎麼被日本警察鎮壓,失去了多少寶貴的性命,又被迫遷離原本的家園,或許是原住民的聲音不夠大、人不夠多,不滿的聲音才甚少傳出吧?
日本殖民時期,他們唾棄原住民的文化,認為他們是沒有受過教育、會殺人的野蠻人,於是帶來了文明,把知識教導給他們,希望能夠「開化」原住民,但其實那都是他們代代相傳的文化,應該給予尊重,我覺得日本人可能觸犯到了原住民的文化跟領域,才使得原住民做出讓日本人覺得野蠻的事情。
透過這本書,能知曉許多布農族的文化,也讓我了解到原來過去曾經發生過「三叉山事件」,上網搜尋也發現有個網站以互動式的方式帶領我們重返事故現場,讓我不禁反思,明明我就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為何過去我都不曾關心過類似事件?希望未來也有更多作品能夠跟台灣歷史做結合,我想這樣應該能讓更多人了解自己家鄉的過去吧!
留言列表